易跟投配资,杭州股票配资公司,股票配资开户流程,股票配资流程

News
公司新聞
行業新聞
客戶好評
參展知識
全球展訊
活動策劃
社會責任
展會信息

聯系方式

歐馬騰會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地址:歐馬騰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園
          中國?上海市閔行區都會路2058號

免費咨詢:400-6179-888

公司電話:021-51098588、52216612

客服熱線:13381815888

E-mail:global@omaten.com

外資展覽團大舉進軍國內

發布日期:2012-11-17     瀏覽:1078

      “如果在一個城市開一次國際會議,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城市上空撒錢。”一位世界會展業巨頭如此評說會展經濟的重要性。據估算,我國會展業2003年的直接收入超過80億元,間接帶動的旅游、餐飲、交通、廣告、娛樂、房產等行業收入高達數千億元。會展業的利潤率大都在20%-25%以上,是高收入、高盈利產業,這是它得以迅速發展的直接原因。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世界交流的融合,擁有“無煙工業”之稱的會展經濟,正越來越成為服務、貿易領域的新亮點。  加入WTO 后,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等等有利因素為會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基礎。尤其是中國漸漸成為“世界工廠”,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無疑為推動會展經濟向前邁進注入了一支強心劑。面對國內會展經濟這塊誘人的“蛋糕”,外資公司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03年1月,當商務部頒布《設立外商投資會議展覽公司暫行規定》,批準外商進入中國獨資辦展后,世界著名會展巨頭如勵展、法蘭克福、VNU集團、CMP 等紛紛進入中國,中國和外資展覽同行的競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外資展覽公司的大舉進軍,對國內展覽企業無疑帶來巨大的競爭壓力,如何“與狼共舞”,顯然是到了該細細思量的時候了。
      一、外資公司全面提速
      展覽公司可以經營的業務包括在中國境內主辦、承辦各類經濟技術展覽會和會議,在境外舉辦會議?!?在《規定》頒布之前,外商公司在中國舉辦會展活動是受到嚴格限制的。曾有不少外資企業和機構,攜帶其豐富的市場經驗與資源,興致勃勃地來到中國,但一道道政策門檻卻讓他們不得不走“曲線拓業”的道路。如此一來,既影響了外資公司開拓中國會展市場的積極性,也增加了開拓成本和風險。而且在“拓業”的過程中,中方合作者在逐漸掌控了外資公司的各種資源后,往往就一腳把他們踢開。  有觀察家認為,外資公司通過近幾年對中國會展市場的觀察,特別是SARS后中國會展的態勢以及2004年CEPA和2006年WTO的全面實施,他們對國內的會展業的參與熱情有增無減。如果說2003年前外資公司是在中國市場“試探”的話,那么隨著《規定》的出爐,2004年則是外資公司真正實施“著陸”的一年。
 
      2003年,德國老牌展商勵展公司和法蘭克福公司不顧SARS的影響,積極布置上海和北京分公司的發展前景。7月,享譽世界的奧克坦姆公司在蘇州建立工廠,其總經理表示,2004年該公司將進入啟動發展期。9月,慕尼黑董事局主席胡明峰攜其歐洲商務房地產論壇在中國扎根。年底,荷雅企龍展覽公司宣布該企業已成為世界著名展覽集團 VNU 集團在亞洲的展覽中心企業 , 計劃三年內做大三倍。從2004年春開始,VNU集團公司也直接進入中國市場。2004年4月,全面實施擴張戰略的 CMP 亞洲公司將廣州辦事處升格為分公司;年底其下屬的上海博華展覽公司又與愛洛尼亞公司組建博建展覽公司。另外還有德國柏林國際展覽公司、德國美沙集團、德國美習會展服務公司、新加坡環球展覽公司、日本TCS會展服務公司等國際著名會展公司在2004年都有自己在中國“著陸”的計劃和項目,一改以往的觀望態度。  2004年許多外資公司在中國大膽實現“著陸”,從一個側面預示了中國會展市場的日趨成熟。如CMP公司自1997年對上海一個家具展覽會進行兼并以來,一直沒有在國內實施這樣的“大動作”,因為他們覺得國內會展業市場環境和法律環境還未成熟。但是隨著國內經濟的進一步發展,CEPA以及WTO全面實施使會展市場的發育漸趨完善。而《規定》的頒布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此,2004年外資公司的“著陸”并不是趨之若騖般地趕潮流,相反的,他們的“全面提速”恰恰是外資公司掌握時機,追求市場全球化發展的一個標志。
 
      二、國內會展業的“內傷”  會展業具有引導資源配置、推動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被譽為“行業發展的風向標”?!?一個規模大、知名度高的展會能為舉辦城市帶來幾萬、幾十萬的客流量和幾千萬、幾億元的收入,可以有力帶動旅游、交通、餐飲、酒店、翻譯、廣告、裝潢等諸多服務行業的發展。展覽活動的產業關聯效應最高達1:1O。同時,展會作為大型展示交流活動,能夠集中公眾視點、凝聚各方力量、展現科技進步、培育城市精神、引導時尚潮流、鞏固經濟優勢、優化產業結構。一個優秀的展會甚至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名片,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進入新世紀,會展業更是成為我國服務業中增長快、發展潛力大、前景看好的行業之一,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我國會展業的發展空前活躍,在全球同行業中異軍突起,展會的總規模年均增長近20%。目前全國已有150多個展覽場館,專業展覽場館面積約13O萬平方米,并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實力的大型展覽集團公司,培育了一些規模大、知名度高的展會。例如深圳的高交會,廣州的廣交會等。北京、上海、廣州在辦展數量上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大連、廈門、武漢、昆明等地的辦展數量也在不斷上升,成為城市經濟發展中一道亮點。   雖然我國本土會展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但在各個城市如火如荼地舉辦著各式各樣的“展會”的同時,不少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  國際經貿研究院副院長沈丹陽博士就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城市會展經濟普遍存在的是定位盲目、規劃滯后、政策乏力和政府“錯位”四大問題。
 
      在定位上,現在許多城市已經欲罷不能,走進盲目的死胡同了。目前全國大中小各類城市中,提出要把本市辦成“國際會展都市”、“中國會展中心城市”、“中國會展名城”、“中國區域會展中心”的已經超過3O個,而且其中大多數城市都已把這一目標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或本地的發展規劃之中。與此同時,新建或擴建的會展中心如雨后春筍般一座座拔地而起,由政府親自策劃、組織并給予財政資助的新創“品牌”展會一個接一個地舉辦。以珠江三角洲為例,第六屆深圳高交會還未完全落幕,第 96 屆廣交會則在廣州開鑼亮相,另外還有東莞的電博會、順德家博會、佛山的陶博會、中山的服裝節。而根據數字分析。未來十年內。全國可望成為“國際會展都市”的城市不會超過2個。能稱得上“中國會展名城”并偶爾舉辦幾個真正稱得上“大型國際展覽會”的城市。超不過10個。其余的城市。就只能爭取作為“地區性會展城市”了。城市之間大量的跟風重復。會導致惡性市場競爭。資源浪費。  在規劃上。許多地方政府的相關部門既缺乏發展會展業的具體經濟目標。又對重點發展的展會類型或模式模棱兩可。甚至導致眾多會展設施及配套硬件建設倉促上馬。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城市會展業的發展。更多地是依靠市場的力量,但在我國現行體制下,政府的作用仍然是決定性的,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各地政府開始出臺各種管理和鼓勵會展發展的政策。但是由于缺乏宏觀政策的有力指導和現行管理體制的制約,這些已出臺的政策普遍缺乏扶持會展企業主體的促進措施,品牌策略上存在政策誤區,人才政策也未能作為促進本地會展業發展的途徑。  中國貿促會會長萬季飛也認為,盡管中國會展業在近20 多年時間里獲得了迅猛發展,但是就行業的規范性、競爭力、效益水平而言,我國會展業還有很大差距,存在著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而一些人士也對紅紅火火的會展業提出了自己的隱憂。網上交易的興起開始轉移新經濟時代的注意力,企業上網開展電子商務已開始興起,一旦成為潮流,將對展覽市場帶來極大的沖擊。而且一些城市借辦展覽會之機,興土木,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浪費。展覽辦得太多太濫,許多展覽會不僅題目撞車、內容雷同,而且規模小、質量差。而觀眾面對內容相似的展覽,也無所適從。  
 
      三、外資的沖擊  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意味著中國對100多個締約國進一步開放市場,為海外兵團向中國市場的迅猛擴張掃除了障礙。業內專家分析認為,目前歐美會展市場已經相對成熟,市場份額相對穩定,而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許多產業都處在發展階段,會展也正處在快速發展的時期,這個產業正在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也就是說,在未來20年里,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會展業會從粗放型逐漸走向市場化和規范化。這20年就成了國際會展公司迅速占領中國市場的好機會。除此之外,國際會展巨頭在中國市場的投入還和他們在亞太地區的總體戰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某知名國際會展公司的負責人就揚言要通過在中國舉辦工業展覽項目,成為亞太地區工業發展的方向標。

      入世以來,中外展會組織者之間、國內各展會組織者之間、展覽場館之間、中國各展覽城市之間以及中國展覽會與周邊國家及世界其他國家相同展覽會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WTO和CEPA的簽訂給處于起步階段的內地會展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表現在三點:
      其一,由于競爭壁壘的打破,中外展會組織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在不少展會的主辦權上,國內公司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2004年8月,國內公司就和德國漢諾威展覽公司在明年上海車展承辦權上發生摩擦。
 
      其二,各個國內會展公司由于剛建立不久因而管理機制尚不完善,再加上本身及周邊配套設施的整體服務水平與國際標準相比差距較大,在國內外客商中造成了不良影響,以致內地會展公司客源嚴重流失。據了解,僅北京一地,帶有“會展”字號的公司就有2600家。北京還有4萬家廣告、公關、文化等類型的公司,這些公司隨時可以承辦會展;一些有會展舉辦經驗的個人也可以很容易地擁有一個10萬元注冊資金的展覽公司。這些規模小、經驗少的公司一旦進入市場,組織各類會展,失信問題很難避免。企業除了擔心展覽的質量好壞、效應大小以外,還擔心被展覽公司“涮了”!所以,在有選擇余地的前提下,不少企業還是愿意出高價聘請經驗豐富、信譽良好、資本雄厚、管理先進、操作規范的外資公司。

      其三,在外資展覽巨頭不斷試水中國的同時 , 有聲音叫嚷著“合作經營”。而這種名義上的“合作經營”真正意義上是“雙贏”還是“大浪淘沙”的過程?也許這種“大魚吃小魚”的“兼并合作”形式會給國內會展公司帶來新一輪的淘汰洗牌過程。其四,原本就擁有大量的會展專業人才的外資會展公司,在進入內地后,由于需要在內地擴大業務會聘請內地會展行業的優秀人才,而這會造成原本就缺少了解國際慣例、掌握外語、精通會展的策劃與組織、富有實際操作經驗的專業會展人才的內地會展公司出現嚴重的人才流失。  種種隱憂尚未理清頭緒之時,偏偏又得面對外資公司“兵臨城下”的痛苦局面,無怪乎國內業界有人驚叫“狼來了”。外資公司的大舉“入侵”,國內的會展業界應該如何面對,如何在競爭中取得“雙贏”?


原文來源于www.omaten.com

上一頁 中東參展 如何“形神”兼備下一頁 企業參展法門